高效农业 一道题的N种解法

发布时间:2011-05-18 10:55:28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百度百科对“高效农业”的解释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理论总是希望自己能完美阐释某个词条,实践对词条的注释往往在色彩斑斓中带着强烈的操作性。

高效农业真正的阐释者活跃在田间地头。

贵定县云雾镇销售贡茶的方家父女俩用合作社在组织形式上进行突破,实现了他们认定的农业高效。老方的企业借助合作社,茶园面积年年扩张保证了原料量上的供应,对成员种植管理的规范化又保障了质的需求。双方一起做大市场,才有更大的蛋糕。

定南乡东芒村的村民徐俊觉得自己对高效农业的把握是如此之准确:高效农业就是低投入高产出。采取的手段必须是设施齐备,否则不能体现出高效。

在虎场村创业的大学生陆其锋更强调技术和机械化的重要性。技术不但能种出优质蔬菜卖出更好价钱,还能错开季节避免进入“高峰期”降低利润。机械化则能在农村劳动力缺乏,用工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定南乡长尤华忠认为,高效农业应该是一个连接生产、组织、市场流通等环节的有效机制。

贵定县政协副主席、高效农业开发区办主任董永松有另一番见解:高效农业在贵定这样的山区,体现在“立体”利用土地资源,山上种果山下种菜,家里养经济效益高的娃娃鱼。在策略上应该是“长短中期见效”的项目结合。因此,高效农业是重新整合和组装资源,最优化利用资源。

山区里的实践者对高效农业的解法,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或者说可以参考的路径。

A解

高效农业=设施+销售网络

解题:高效农业就是靠设施,连机耕道和喷灌设备都没有,怎么算得上高效呢?

——种菜大户徐 俊

定南乡40多岁的村民徐俊眼前最来劲儿的事就是“鸟枪换炮”——给田土捣鼓上各种设施。

“高投入高产出,我认为不算高效农业,低投入高产出,那才是货真价实的高效。”徐俊说。

“投入产出”这笔账,徐俊琢磨得很透彻:硬件设施一定要投入,长远划算下来非常便宜。

徐俊顺手拍拍自家大棚里的滴灌笼头:这些一旦投入,至少管10年。一亩地配备这些设施需要5000元,是有点贵,但是三年基本就能收回成本。现在请一个人工浇水,一天少了40元,人家肯定不干。

徐俊有10个大棚,占地5亩,他一天只需要花三个小时就打整完:“要是没这些设施请工人,一个大棚两个人都不够忙。”

余下的大部分时间,徐俊是作为金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忙碌。合作社去年成立,有6个大股东,其中一个是技术入股,其余每人10万元股本。合作社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目前,他们花了30多万元投资田间地头硬件设施。

不过,曾经多年在外做煤炭生意的徐俊,如今更懂得如何利用各种惠农政策和帮扶减少自己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

由省纪委帮扶合作社的项目——智能化育苗工厂今年已经育秧,徐俊一提起就眉开眼笑:“智能育苗最大好处是错开季节生产。温度升高,苗早熟,温度降低,苗晚熟。自己根据市场信息把握。哪怕错开那么10来天,市场价格完全不一样。人工方面也节约多了。家家蔬菜都在同一时段成熟,价格高,还请不到工人。”

徐俊还不断呼吁帮扶建冷库储藏蔬菜。

冷库,曾经给过徐俊这拨专做蔬菜的村民结结实实的教训。2008年,徐俊的弟弟卖西红柿到两广。那年天气不同寻常,导致全国很多地方本来错开季节上市的西红柿,齐刷刷亮相。贵定县的也不例外。

于是,徐俊弟弟的西红柿和来自全国的“好几方面军”在两广一起遭遇了一斤收购价仅2毛的惨剧。他的弟弟一下子亏了30多万元。

“11天后”,尽管已经事隔两年多,徐俊提到这个数字还咬牙切齿,“我一天天数的,西红柿价格又弹到8毛一斤。因为这时市场上又没有新鲜的西红柿了。后来我发现,10来天是销售蔬菜的周期,只要挺过去,价格就回升了。”而挨过低价期,在徐俊心里,就是用冷库保鲜。

现在,冷库建设已经得到了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他们合作社只需要提供建冷库的土地。

在分工明确的合作社中,徐俊负责跑销售:不论土地有多高的产出,要卖得出去才行。现在蔬菜的销售市场,量大才有稳定的销售商和议价权。

合作社常年请了几十个附近的村民在土地上忙活,高峰期达到70多人。但劳动密集型的劳作,显然并不符合徐俊对“高效”的追求。

“等把设施配套好了,我还要激发承包地的家家户户自己种蔬菜,我给个保底价,由合作社卖。”徐俊的感叹是有来由的:请来的村民虽然算计件,合作社还开出一个月700元的保底工资,但是有些干活并不卖力。有时批评两句,人家就不上工了。

“还是忙活自己土地是最认真,土地产出也最高。我们还能省下请人工的费用和管理费用,专心跑销售。”徐俊说。

【记者手记】

徐俊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在田间地头忙活的农民对“高效农业”的看法。

在他们眼里或者经验中,田间地头的硬件设施如同那根能撬起地球的杠杆一样重要。

机耕道和喷灌设施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成本;智能育苗工厂改变作物生产周期便于商业操作;冷库储藏改善流通环节,使出土蔬菜能错开低迷市场周期,降低风险。

农民习惯的传统算账方式——投入产出,现在越来越环环相扣。

亩产高低仅是高效农业的一个起点,如何从生产销售这样一个循环中找寻“低投入高收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是他们更深切的思考和追求。

B解

高效=企业+合作社

解题:企业和合作社共同做大市场,才能分到更多的蛋糕。

——合作社理事长方先娥

从山东飞到贵定县云雾山脚下一张订购10吨成品茶的单子,让老支书方开华悲喜交织。

喜的是,经过20多年的经营,他的品御春牌云雾茶完全打开了市场;悲的是根本凑不出那么多茶,眼睁睁看着那么一大笔生意溜掉。老方家去年努力壮大一番才整出170多亩茶园——这是后话。

老方立即意识到,靠单干慢慢积累跟不上这几年茶产业迅猛发展的速度。只能动员村民,集体支持,才能把量做上去。

他决定依靠合作社来解决自己发展中“量”的问题。

2007年,品御春云雾贡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137户加入,大约100多亩。当地政府大力支持茶产业,对茶苗等进行补贴,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种茶的积极性。再加上产出的茶有合作社包销,经济效益一直不错,今年加入合作社的达230多户,茶园扩张到500多亩。

方家大女儿——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在乡政府工作的方先娥被选为合作社理事长。这个扎着马尾,穿件深蓝色冲锋衣的80后,长得很斯文,衣着却透露出风风火火。她专门负责跑销售。

老方的企业就这样跟合作社“联姻”了。用他的话说,他一个人再有力气也挣不了几份卖云雾茶的钱,必须搞好云雾茶地方发展,共同做大市场这块蛋糕。

老方创建的茶品牌——品御春成为合作社的公共品牌,加工厂也提供给合作社加工成品茶。

除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做大茶产量,合作社还意味着质量上的“统一行动”。

“我们一般不收合作社外村民的茶。因为怕他们的质量达不到标准,施农药,砸了我们的牌子。”方先娥说。“我们的茶种植都有很详细的标准。去年合作社专门做了培训,还买了有机肥免费发放,一亩50斤。这是让合作社成员更加重视质量。”

方先娥并不想搭乘父亲的营销渠道。老方的茶主要销往省内。方先娥的眼睛盯的大部分版图在省外:上海、江苏和北京等。

“要把销售渠道拓宽才能卖得起价。”方先娥的话有深意。

方先娥在贵阳念大学期间,因为父亲生意的缘故,常常跑茶叶批发市场。眼见乡亲们辛苦种出的云雾茶低价被收购,却翻了好几番被卖出,方先娥心里不是滋味:要获得应有的利益,必须打破一家家各自为政销售的窘迫。

所以,一成立合作社,她最使力的就是这块儿。

今年云雾茶销售,企业和合作社联姻的组织力量在价格方面显得“强大”。老方用一个事例证明:今年的茶主要卖给茶企,稳定的质量才能获得议价权。村民自己单家独户销售,成品茶一斤价格不高于400元。但通过合作社集体销售,今年最低成品茶发价都是600元一斤。

至于老方,自觉沾了合作社光:以前开垦一亩地,办相关手续跑政府跑昏完。现在政府给合作社的政策宽松,很多繁杂的事都能搭这辆车简化。

【记者手记】

高效农业,对于老方来说,更多的意味着组织模式上的创新。

老方自身拥有做好一个茶企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方起步得早,上世纪90年代就承包种茶;二是老方的老婆制茶技术远近闻名,好两年的云雾贡茶春茶开采仪式上的第一壶祭祖春茶,都是他老婆炒制。有一年炒出的春茶刚巧八两八,一时传为美谈;三是方家企业初具规模,有自己的加工厂和销售渠道。最重要的是,方家后继有人,两个女儿喜欢制茶。

但这些条件,并不足以推动茶企快速扩张。茶企必须要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原料。

而茶园建设涉及到政策、资金和管理等复杂问题,对于一个资本并不算雄厚的农民企业来说,弊往往大于利。而与合作社“联姻”,共同做市场,减少了投资、管理成本,分散了风险。

农民合作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对于茶农来说,增收是这种利益最好的体现。一般新成立的茶农合作社,多半都是以“新人”姿态在市场上摸爬滚打。

但老方的事例让我们看到,借助成熟企业的品牌、销售渠道、加工厂实现利润不失为一条可参考的路径。因为通过彼此,双方都有可能达到自己的高效。

C解

高效农业=技术+机械化+网络信息

解题:掌握了技术才能种出好蔬菜,卖出好价钱。

——创业大学生陆其锋

23岁的陆其锋头发有点长有点蓬,是现在男孩子们最时髦的发型之一。戴着方形的黑框眼镜,穿着黑色的短款仿皮衣,一条印着彩色喷墨状图案的牛仔裤。

只有脚下沾满了泥巴的黑色水胶鞋表明了他目前的“职业”:以农为业。

一块硕大的牌子立在他的田土边:定南乡虎场村返乡大学生创业基地。

小陆去年从贵阳技师学院毕业,学的是微控机床。

这个看上去活泼自在的男孩子放弃打工而投奔农业的怀抱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刚去沿海打工,一个月工资2000-3000元,过阵子加薪,钱也不会太多。如果扣除掉租房、车费和生活费等,所剩无几。

这种打工生涯无法承载起小陆的雄心勃勃,他觉得人一生要做出点什么才会有意义。

自己创业无疑是一种实现抱负的途径。

小陆设想了很多行业,后来综合比较下来,还是回家做农业风险最小。政府给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补贴,小季作物每亩补贴100元,大季作物每亩补贴200元。还有薄膜补贴等,降低了创业成本。

小陆的父母都是村里的老师,出资40万,给儿子搭建了创业的平台。

小陆决定把这个当事业做:中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前途不差。他一口气流转了250亩地。

每天早上七点,他就到地里干活。现在这个季节请了30多个工人。小陆一直工作到晚上六点。

“就跟上班一样。”他又补充一句,中国人平凡的一天。

不过,这个新生代农民显然更倚重于网络信息。

在QQ上问他对高效农业的看法,小陆沉默了一会儿抛出一串字:高效农业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效益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效农业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显然,他是网上搜出来的答案。

网络,是这个学习机床微控男孩子进入新行业的路径依赖。

仔细一问一年来的感悟,他磨蹭了下,打出一行字:高效农业是要靠技术、市场营销、政府扶持和机械化。

这才是他实战经验中得出的结论。

那些正堆在家门口没有卖出去变黑的花菜,给了他对高效农业最深刻的认识。

小陆的父母不种蔬菜,所以在这方面没有更多的经验传授给儿子。小陆主要依靠网络,完成了自己对蔬菜种植的学习。但是,“从网络上学习到的东西和实际生活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小陆摇头。

小陆种植了村里从没有人种过的花菜。但是今年的天气异常,到抽薹时,花菜久没动静。原本以为会提早上市,赢得市场先机又独此一家的蔬菜,成了他手中的烫手山芋。一天,一个来此地推销农药的技术员告诉他,此地缺锌,所以花菜会晚熟。

经过补救措施,小陆的花菜在市场价格最低迷时成熟了,损失了4-5万。“技术在高效农业中太重要了。”因此,他特别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

最近几天,小陆忙着卖豌豆角。

他上网一口气查了贵阳市五里冲批发市场50个销售商的电话号码,逐一打过去,最后只有3个的号码是正确的。

这几天,五里冲来的车,整车整车拉走他的豌豆角。

这件事加深了他对营销信息捕捉的认识。“卖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都不能体现农业的高效。”小陆坐在院子里说。

每天管理几十个工人,也让他头疼:“只要不注意他们就很懒散。”

机械化也是实现高效的重要途径,能减少人工降低成本。小陆继续说。

【记者手记】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80后自主创业的男孩子,把种蔬菜变成一个“小企业”,摸索技术、管理和营销,试图干出点事业。

小陆非常强调技术。技术意味着高效农业最基本的东西:首先是要生产出质量更好的蔬菜,才能卖出好价钱。同时,技术能错开蔬菜上市的“高峰期”,获得更好收益。在这种意义上,他强调了政府在技术提供方面的服务角色。

他认为机械化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现在农村用工荒也是不争的事实。人工工资高,且很多当地农民并没有“为别人工作”的意识,即便他们拿了工资,管理上会非常困难。

作为新生代的农民,陆其锋显然有别于乡里那些“老农民”,他更喜欢从网络中找到种植和销售蔬菜的信息,降低成本,拓展营销,提升对整个产业的认识。

不过,高效农业更多的是给小陆搭建了风险系数最小的创业平台。在觉得很艰难的同时,他也认为自己成长很快。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