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产品谋“东进”
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湖南馆,成为湖湘名特优农产品在沪展示的“旗舰店”。
本报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张志龙
推进“湘品出湘”,湖南农产品“南下”、“北上”、“东进”。
多年打拼,“南下”颇有声势。每年3000万头活大猪南销粤港,大米、植物油、茶叶、蔬菜在珠三角开拓了主销区。“北上”也大有进展。在北京的八里桥、新发地等批发市场,湖南的柑橘开始唱主角;马连道茶城遍布湘黑茶。临武鸭、东江鱼等打入京城超市。
相比之下,“东进”却趑趄不前。湖南的大米、冷鲜肉、水产品等生产加工企业梦寐以求进上海,在竞争激烈的上海却举步维艰。
为了助推“东进”,省政府部署,由省乡镇企业局与省政府驻沪办联手,实施“东进计划”,为湖南农产品入沪开拓渠道。
8月中旬,省乡镇企业局局长肖彬率50多家“农字号”企业对接上海大市场。记者随同走访了省政府驻沪办和上海市湖南商会、相关企业、超市……
上海市场的吸引力
上海市湖南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作为一个1900万人口的大都市,每天销售新鲜蔬菜6000多吨,水果年批发量160多万吨,每年要消费近1000万头生猪。上海去年农产品交易总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上海自产的只占25%,多数从外省市区流入。
上海市场举足轻重,除了其自身巨大的消费需求外,更在于其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制高点和开放性。目前国内最大的联华、农工商等大型超市公司的总部聚集上海,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大超市的地区采购中心都设在上海。
“在上海农展馆,每周都有外地来的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省政府驻沪办主任杨次伟介绍,今年迎春大联展,400多个名特优农产品现金交易15亿元,采购订单达200亿元。
全国名特优农产品“青睐”上海,也因为上海市场全面对接国际标准,对农产品安全把关最严。上海消费者重品质、重品牌,对食品的挑剔也最有名。杨次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打开了上海市场,也就打开了通往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窗口。”
“湘字号”为何立足难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湖南力推农产品“南下”、“北上”、“东进”。
南下广东,由于人缘地缘的优势,广东番禺、深圳布吉等市场渠道畅通,湖南农产品占据“半壁江山”;北上京城,一年四季的各种展销会、展览会,打响“湘字号”品牌。而东进上海,既无渠道优势,也无推广力度,因而品牌不响,“湘字号”立足艰难。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是湘米的主要市场。如今,上海市场都是江浙的粳米当家,湖南产的籼米难上餐桌。金健米在上海超市几进几出,靠经销泰国米、东北米,艰难支撑。
湖南号称年出栏生猪8000万头,虽有4家猪场获得上海检疫的“准入证”,实际上没有活大猪销上海。伟鸿公司、豫湘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工冷鲜肉,试图打入上海超市,却缺乏现成的渠道。
“明明是湘西的椪柑,打的却是福建芦柑的旗号。”上海果品协会秘书长袁亚祥说,椪柑与芦柑外表相似,但椪柑汁多,存放期更长,品质更好。湘西椪柑很少在上海举办推介会,知名度远远不如芦柑。“没有品牌,无奈只得改了名,换了姓。”
湖南油茶面积全国第一,茶油品质堪比橄榄油。但湖南茶油企业对产品推广乏力,品牌维护与危机公关能力差,在上海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
湖南茶叶产量居全国前列,有几个品牌在上海“叫得响”?直到去年举办世博会,白沙溪千两茶、湘益茯砖茶作为黑茶代表,进入世博会联合国馆,扬名“上海滩”,湘黑茶在上海才算站稳了脚跟。主要的茶类——绿茶,在上海市场依然是龙井、碧螺春的天下,湖南绿茶“针插不进”。
“与其他地方相比,上海更重品牌。”上海西郊国际台州馆总经理徐昌华说,农产品质量再好,不懂得吆喝,品牌不响,营销不畅,很难在上海立足。
“东进计划”搭平台
“湘字号”在沪立足难,表面上是由于渠道的缺失;实质上是推广乏力,品牌不响。
省乡镇企业局局长肖彬称,湖南有300多家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50家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1000多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如此丰富的农产品,目前进入上海市场的不到十分之一。”
湖南在上海举办过一些农产品推介活动,有一定效果,但远远不能与苏、浙、皖等省相比,甚至还比不上新疆、江西。肖彬介绍,新一轮的“东进计划”,着力搭建平台,打响品牌,拓展“湘字号”入沪的渠道。
为了实施“东进计划”,上海方面由省政府驻沪办、上海市湖南商会牵头,成立上海湘才实业有限公司,创办“湖南名特优产品上海展销中心”;湖南省内由省乡镇企业局牵头,组织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接,联手把湖南的名特优农产品推向上海大市场,辐射长三角。
目前,上海湘才实业公司已在闸北、宝山两区开设湖南农产品销售门店和展销厅,展示展销农产品接近1000个。去年10月,省政府出资,在国内最先进、辐射力最强的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租赁场所开办湖南馆,从省内挑选100个名特优精品免费入场展示,与山东馆、江苏馆、浙江馆、福建馆等同台打擂,打造湖南农产品在沪的“旗舰店”,展示湖南农产品的整体形象。
对接上海,省乡镇企业局落实专人负责,对300多家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摸底,为有意拓展上海市场的企业提供咨询、会展等多方面的支持。8月中旬组织的此次对接活动,52家“湘字号”欣然与上海湘才实业公司签约,入场展示展销。
上海湘才实业公司总经理范磊称,展销中心已联系上海200家超市和在沪的100多家湘菜馆(酒店),渠道已经疏通。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湖南农产品将整体策划,集中宣传,低成本扩张,抱团闯上海。
“有了入沪的渠道,企业还需拿出对路的产品。”隆平米业公司总经理张粤湘称,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大米包装最好不超过5公斤,方便消费者拎着坐公交车、上楼梯;而柑橘以2.5公斤包装最好卖,既保鲜又容易吃完。上海东方雨虹集团总经理方世毕提出,入沪的湖南农产品,要烙上健康、文化、情感的印记,才能满足“阿拉”们的胃口和喜好。
沪市“倒逼”湖南农业
“湖南农产品进上海,最重要的意义并非卖产品,而是要以上海市场为桥头堡,‘倒逼’湖南农业的开放发展。”省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刘良友说。
在上海郊区,在整个长三角地区,一个个农庄星罗棋布。以村、乡为单位的农庄,注册农产品开发公司。农民流转土地,成为“农字号”企业的工人,村支书或乡镇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华西村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农庄在生产、加工、包装等方面推行全程标准化,乡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带队推广,品牌叫得响。湖南农产品进上海,引入农庄模式不失为一条好路子。
湖南农产品加工,保鲜一直是头号难题。在上海的青浦、孙桥等现代农业园,农产品实行辐照保鲜。这种目前欧美流行的保鲜方法,对食品营养安全不造成任何影响,蔬菜瓜果使用保鲜剂最多保鲜15天,采用辐照杀虫灭菌 ,保鲜期可延长至两个月,附加值大大提升。一套辐照装置,每小时处理能力达100吨。湖南可在藠头、柑橘、黄花菜以及肉食、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县,每个县引进一套,即可解决保鲜难题。这种辐照保鲜设备,投资一套需要数百万元,单个企业无力承担。在长三角地区,一般由政府投资,委托企业管理,谁使用谁付费,3年内收回成本。省政府驻沪办招商主管周宇说:“湖南要像抓高速公路建设一样,抓好农产品保鲜。”
上海是一方资本运营的风水宝地。周宇提出,湖南农业要打好产地牌,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善于推销洁净的水、土壤和富有特色的种质资源,引沪资入湘。一旦沪资“嫁接”湖南农业,自然会带动农产品的营销,“湘字号”入沪又多了一条捷径。
引进来的同时,湖南“农字号”也要大胆走出去。湘企上市公司大湖股份,控股阳澄湖大闸蟹,就带动了洞庭湖的大闸蟹在上海市场风生水起。刘良友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有实力的企业不妨大胆迈向长三角,大到收购上市公司,小到租地办农庄,更近距离靠近上海大市场,打响湖南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