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包种茶:龙泉飘出兰花香
曾获优良包种茶赛冠军
龙潭乡是台湾省最早推广茶叶栽培的地方,所产的龙潭包种茶是全台之冠,也是日治时期台湾主要产茶区,虽然光复后茶市场一度衰竭,但在政府大力推动复兴政策之后,龙潭茶恢复了活络的状态。1983年,李登辉先生将龙潭包种茶命名为“龙泉茶”。
台湾龙潭乡地势高亢平坦,海拔在300-400米之间,龙潭乡境内多平缓丘陵地,全年气候温暖多雨,每日清晨和黄昏都有一层薄雾笼罩,茶叶生长经此湿气滋润,所制成的茶叶品质醇厚,香气怡人,加之大部分土质为强酸性的台地砖红土,最适合栽种茶树,逐渐发展成台湾主要产茶区之一。
包种茶曾于1982年荣获全省机采优良包种茶比赛冠军。近年来由当地乡公所、农会配合有关单位,大力推广改进茶叶产制品质,并将乡内四处茶园规划成为本省最具特色及规模的观光茶园,观光茶园主要位于三林及高原村,以铜锣圈观光茶园及三林观光茶园分布最广。
龙潭乡出产的包种茶享誉全省,茶区分布广阔。共规划四处观光茶园,开放参观、品茗及采购,除了享受优美风光外,还可了解龙潭的茶乡风情。
传说小龙报恩化作茶树
关于龙泉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很早以前,在深山中有一个深约千尺的幽潭。那里薄雾笼罩,人迹罕至,由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潭里的水就有了一种神奇的功效。一次有一条小龙负伤,准备回去疗伤。当他路过深潭时感觉到潭里所散出的灵气,于是就决定在这里面疗伤,纵身跃入潭底。不知过了多久,他的伤好了,在他养伤的这段期间吸收的潭水灵气使他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索性就在那里修身养性。
有一年,山下村庄发生旱灾,村民无奈,就到深山寻找水源。小龙知道了村民的困境就化身一棵茶树,利用茶树的芳香和潭的灵气引领村民找到了水。当村民找到水源时已经又饿又渴,顾不了那么多舀起水就喝,看到潭边长着一株有异香的茶树,就摘几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起来,顿时感觉身上的疲劳减了一大半。于是,村民就把水引到山下,也把那棵茶树移植到了家里。
第二年春天,茶树经过细心照料长得更加茂盛,有个制茶能人便把叶子摘下来制成茶,制成后就有一股幽香飘出,村民闻香赶来,他把茶拿出来和村人一起品尝,当大家看到茶水入杯时惊呆了:茶汤冒出的热气,犹如一条龙在杯底绕游一圈,然后缓缓上升向东飘散,犹如蛟龙在空中起舞然后突然间隐身不见了。于是大家就把引水的潭叫做龙潭,把这茶称做“龙泉茶”。由于这茶有异香,因此很快就被其他地方村民知道了,据说方圆千里没有人不知道的。
采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龙泉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可强心、利尿、消除疲劳,有解除尼古丁及酒精中毒的功能,更有消除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的妙效。
龙泉茶干茶青绿,条索紧凑,无梗,透兰花香。冲泡后,茶香芬芳扑鼻,汤色黄绿清澈。茶汤滋味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回甘力强,具有“香、浓、醇、韵、美”五大特色,为台湾十大名茶之一。
龙泉茶采制分为春夏秋冬四季,3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春茶,5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夏茶,8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秋茶,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为冬茶,其中以春茶、秋茶及早期冬茶品质较佳。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顶芽开面采二、三叶。不同品种、不同时间采的鲜叶,应分开制作。
龙泉茶为轻度半发酵乌龙茶,龙泉茶的初制工艺依次分为日光(或室内加温)萎凋、室内萎凋(静置与搅拌)、炒青、揉捻、初干、焙干等工序。
延伸阅读:茶人品饮龙泉茶
文/陈于晓
茶具:朱泥小壶,白瓷瓯,电随手泡。
水源:自煎自来水。
品味:
一水:淡黄透绿,入口爽滑,盏底有香,似幽兰。
二水:黄亮,有花香与茶香相间,入喉甘甜。
三水:金黄,入口后齿间、唇舌、两颊、喉均有茶意,香气徐徐绕齿,回甘。壶盖香已被茶叶湿润膨胀后的青草气息代替。
四水:色犹浓,茶汤香淡,入喉重,但不涩。较前水苦,盏有香。
五水:色渐淡,味亦渐弱。无涩,细闻盏底,隐隐有香,介于兰、桂间。比兰香浓郁 ,比桂香清幽,难以描述。
六水:已是曲终人散,瀹茶时间约为1分钟。汤色黄,有浊感。入口两颊有涩。茶仍有韵。仿佛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少了初识的新鲜,却始终隽永有味,更属难得。
七水:电随手泡水尽,重以娃哈哈纯净水瀹茶,七水韵似胜于五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