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红茶王 --大田县岬顶峰茶业印象记

发布时间:2019-08-08 23:53:31 来源:三明日报  编辑:福建茶叶网 

7月28日,第八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暨春茶茶王擂台赛(简称“茶王赛”)在厦门举行,大田县奇韬镇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打擂成功,夺得红茶“茶王”“银奖”“铜奖”;美人茶“金奖”“银奖”“铜奖”,共8个奖项(其中两茶类各得两个“铜奖”奖项),合作社参赛获得“大田高山红茶茶王”的50克茶样,被人以9.8万元竞拍走。

2017年、2018年、2019年茶王赛上,岬顶山合作社获得“茶王”、“金奖”三连冠。其中有何秘诀?

驱车穿过奇韬镇,后山小路只容一车通过,土路蜿蜒,尽头连着一段水泥路,走了半个多小时,前边一个土坯房、一个砖混厂房、几间木构的羊舍,“这里就是岬顶山,是我奋斗了8年的地方。”合作社社长郑际灶说。

2007年,郑际灶,一个“门外汉”误打误撞进入茶界,从一头黑发到满头染霜,12年打拼,他成为响当当的“红茶王”。

标到“烫手山芋”

进入茶界之前,郑际灶玩的是车子。他从小动手能力强,高考落榜,去修车场当学徒,学了40多天,就上手了,之后他当过修车师傅,干过农机站长,后来农机站解散,他下岗,开起大货车,在省内外跑运输,年纪大了,又当起小车教练。

2007年,奇韬村出现了一个商机。村里的奇韬茶厂要招标承包。上世纪90年代,村里在岬顶开出800多亩茶山,栽培黄金桂(黄旦)、梅占、毛蟹、福云6号等品种,后来承包给私人。2007年,承包到期,茶厂招标,不少当地人看准机会参与,郑际灶本想以最高价标到再出手,想不到标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转让了自己连押金都挣不回,没办法,他把茶厂接下来。按合同,租期15年,每年上交租金6.15万元。当时,郑际灶对种茶、制茶一窍不通,纯粹是个外行,其他人觉得他根本做不起来。

郑际灶很要强,带着家人住进大山,以厂为家,借了钱,从零开始,专心种茶、制茶。茶厂,原先条件简陋,只有干打垒的土坯房,山路崎岖,只有龙马车可通行。要致富先治窝、修路,他在山上开出12.5公里机耕路,从山上拉来砖头、水泥,建起了700多平方米的砖混厂房。

刚开始没有技术,他就用老办法,制作传统的绿茶。第一车茶拉到沙县卖,茶是好茶,“可简直是任人宰割,都想一车倒到河里”,最后只好廉价处理了。

“绿改红”,林博会上夺冠

2007年、2008年,他一直在摸索,每年都要亏二三十万元。第三年还亏就要倒闭了。幸好这一年,时任县委书记赵荣生对大田茶产业发展提出开展“绿改红”试点,选了两个点,一个是低海拔的元沙茶厂,一个是高山区的奇韬茶厂。县里请来外地师傅制茶,经专家鉴定,高山区的红茶品质更佳。郑际灶跟班“偷师”,学会了红茶技艺。茶厂制出的红茶销路很好,到了10月销售已近尾声。当时,第五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上要举行三明市第四届茶文化活动名优茶鉴评,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郑际灶得知消息,临时高工资雇茶工高标准采单芽的梅占,自己亲自加工制作出剑红。这茶形色香味俱佳,在林博会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一炮打响,县里对这突然冒出的“茶明星”很重视,县主要领导来调研,茶场还上了电视新闻。

这一回,郑际灶心里有了底:“我做的茶质量得到肯定,看来做茶有希望,可以做。”

生态种植,打造有机茶园

岬顶山,海拔800至10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周边没有任何工农业污染,是种植高山生态茶的好地方。站在茶厂前,四面茶山层层叠叠。步入茶园,路边连片板栗树,草丛中不时飞出山鸡,远处茶园隐隐有成群山羊,对面一座山,树林盖顶,山腰杂树镶嵌,酷似美猴王。“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这里的茶园都是这样的生态种植模式。”郑际灶说。

郑际灶接手茶山后,就重视保护好山上的生态。他给茶园增加了金牡丹、金观音等新品种,把茶园扩大到1020亩。

2009年转型做红茶后,他更加重视品质提升,坚持不打农药,用心打造有机生态茶园。

他先在茶厂养鸡,鸡粪做肥料,但养鸡很繁琐,管理麻烦,很辛苦,效果也不够明显。2013年起,在茶山上养羊。羊粪掺进磷肥、钾肥等成分的生态肥料进行发酵,是很好的有机肥;羊吃杂草,茶园不必用除草剂,也不用雇人除草;羊肉供不应求,最多时场里有200多头羊。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茶也要好品牌。2011年起,茶厂亮起了“岬顶”的招牌,成立了岬顶山生态茶业专业合作社、岬顶峰茶业有限公司、岬顶峰茶叶研究所。2012年,“岬顶”商标成功注册。“岬顶”既是地名,又寄托着郑际灶做顶级好茶的梦想。

改做美人茶,量少利润好

做了3年红茶,红茶价格开始下跌,利润空间缩小。而岬顶山茶园生态好,茶叶都被小绿叶蝉啃咬过,更适合做东方美人茶。2013年起,郑际灶再次转型,用标准的乌龙茶品种1芽2叶原料,做美人茶。做出的茶外形显毫,红黄白三色、汤色橙红色透亮,香气有果蜜香,滋味爽甜。这种生态茶深受茶客欢迎,价格一直很好,虽然加工量少了,但质量高,利润一直能维持。

郑际灶算了一笔账:原来一年加工红茶2万至2.5万公斤,现在一年加工美人茶0.5万公斤,但少了除草、采茶等人工费用。原来做红茶一年采茶工资要付50万——60万元;做美人茶,采茶量只要原来的两三成。红茶销路不景气,他被拖欠了50万——60万元销售款,至今还有30万元没讨回来。做美人茶销路不愁,去年市场行情不好,而他当年加工出来的茶叶都全部销出。今年6-7月加工的也已出手了。

“十佳农民”,心系茶叶科研

专注制茶,郑际灶已是远近闻名的“茶师傅”。

多年来,他通过建立茶叶基地以及推广茶叶合作社的模式,从良种优育、有机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种茶制茶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定产品质量与安全卫生可追溯管理制度,做到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跟踪,高标准严管理,确保产品品质的优良稳定与安全卫生。他制作的岬顶剑红、奇红、云红、东方美人茶等成了拳头产品。2010年以来,岬顶峰茶业获得省、市、县茶文化评比中的名茶奖和优质茶奖70多项,成为市、县农业产业化企业、县级示范家庭农场,郑际灶获得县“十佳新型农民”、县十大制茶师、美人茶制茶大师等荣誉。

2015年,他争取了新建茶厂100万元国家补助项目,在山下建设新的加工基地,2017年底新茶厂竣工,2018年初开始投产,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萎凋、摇青、揉捻等成套制茶设备一应俱全。去年还申请并办理了茶叶生产许可证(QS认证);申请绿色标志认证,目前已通过各项抽检。

合作社现有社员30户,年销售额100多万元。当地不少农户农闲时在茶厂找到务工机会。

茶厂里添置了一台紧压茶设备,十多匾白茶在架上晾晒。业余,郑际灶也研究起其他门类的制茶工艺,“这样,可以多跟茶业同行交流。未来我想做茶叶种植、制作的科研,把茶产业做深做精。”

(三明日报记者 王长达 文/图)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