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说”安溪茶文化
安溪的茶,有很多种,最出名的是铁观音乌龙茶。
安溪的铁观音,茶色金黄,香味醇厚,是茶中的精品。铁观音一般都生在600米以上的高山上,茶株一般两三年为最好,但它比一般的茶株都娇气,长得稀稀落落的,比起同时产于安溪的黄金桂、单丛等的产茶量都少。铁观音之所以名贵,既有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因素,也有稀贵之物必定广为吸收自然之精华的“物场”因素。
说到“物场”,安溪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确是出好茶的地方。安溪的茶其“物场”最重要的部分恐怕是因为临近沿海,安溪距海边的厦门、漳州才100多公里,雨量充沛,湿度大、水分足,600米以上的山上多有云雾缭绕。据初步了解,与安溪有大致相同自然条件的只有台湾的阿里山地区,世界其他地区没有。物场因素是物产品质最为基础的条件。云南的普洱,西湖的龙井,东北的人参,青藏的虫草无一不有着良好的物场条件,才成为世之精品的。
茶和海关系甚远,是“远距离嫁接”。但安溪也是广义的沿海地区,安溪人创造的茶文化与千百年来在东南沿海沉积的海洋文化难道就没有关系吗?
据有关文献记载,闽文化的形成,主要有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海外文化和邻域文化几个大的成分,其中源于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源于唐代的“陈政入漳”和王审知治闽,北宋南迁等等属于中原文化的传入;其中源于南朝时代的泉州人与海外的交流以及泉州成为宋元时期世界贸易大港属于海外文化的冲击,加上印度、阿拉伯宗教的传入和张扬,构成了闽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征。多元、开放交流的特征便是海洋文化的特征。世界范围内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地区历史上有古希腊,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等形成爱琴海文明就是海洋性文明,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方文明的源头。这种地域文化在人们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所呈现的海洋性在安溪也无处不在。铁观音乌龙茶的出现其实就是多元的。
在安溪西坪镇,有铁观音来历的两种说法。一种是皇帝赐名的“王说”。相传在乾隆元年,安溪西坪南岩村有一个仕人叫王仕让,他喜欢读书交友,每日于夕阳西下之时徘徊在书轩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很特别,便移植于书轩之圃,精心培育,采制成品,气味非凡。过了几年,王仕让被提拔进了京城,就带了自己制成的茶叶送给侍郎方望溪,侍郎不敢独占,就转送给乾隆。乾隆饮后大悦,把这种乌润结实,沉重似铁的茶赐名为“铁观音”。另一种说法是观音托梦的“魏说”。在清雍正三年,安溪西坪岩村有个茶农叫魏荫,信奉观音菩萨,每日敬清茶一杯,几十年不辍。一天夜里,魏荫做梦,梦见出门行至溪边有一株茶树枝叶茂盛,芬芳诱人。第二天他循梦中路径果然发现一株茶树,然后他遂将茶树挖回种在家中一口铁锅里,悉心培养,适时采制,品后果然香韵非凡。魏荫认为是观音所赐,又种在铁锅里,就命名为“铁观音”。“王说”“魏说”都有物证,都有纪念地,也都含有很荒谬的成分。但他们之间不但互不排斥,反而相互烘托拱卫而显得更为宏阔玄妙。
海洋文化的特性是什么呢?开放、兼容、自由、灵活……
安溪的海洋性文化的渊源,来自于沿海地区本已存在的海洋影响,来自于闽南文化和侨台文化的渗入兼容,也来自于古代至今泉州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