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商帮来到古都洛阳

发布时间:2011-06-08 11:16:1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万里茶路上的河南商业重镇”系列之六

如今被当做洛阳民俗博物馆使用的洛阳潞泽会馆,由晋商中的潞泽商帮集资修建。与洛阳山陕会馆相比,它更精细内敛。

引子

从赊旗店起运的茶叶转入陆运,一路向北,下一个集散地是洛阳。

这是一条古老的道路,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北上争雄,就是沿这条路线前进的。秦始皇由咸阳出巡,也是顺此道下荆襄入湖北。汉以后,沿途设立邮驿,形成中华大地上南下北上主要通道。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就是讲的这条道。

从赊旗店北行至洛阳,清初有两条路:一条是方城道,一条是三鸦路。

方城道南起湖北江陵,经襄樊渡汉水,经鄂北黄渠河入豫南,走新野,沿白河东岸进南阳,再向东经赊旗店转北入方城县,再由此而北经鲁山、郏县、临汝到洛阳,全程300多公里。从南阳到洛阳,方城道向西绕了一个大弯,原因是“为了避开豫西伏牛山等山脉,以便大部分路在平原和丘陵区,便于畜力车行”。《万里茶路话常家》一书道。

据方城老县志记载,当年方城道上的运茶畜力车,“多为木制马车,车长2.5米、宽约1米,木制车轮直径1米左右,硬木制轴,与轮摩擦处有铁构件,耐磨,一般两匹骡马一辕一套,可载重750~1000公斤,一人或两人赶车,一日可行40公里。”

为安全和降低费用,晋商茶车往往联号联运,从赊旗店编队出发,在方城道上排成百十辆车的车队,浩浩荡荡向北行进。

关于三鸦路,《南阳地区交通志》记载:“三鸦路又称古鸦路,是宛路通道中的一段,其走向由宛沿白河北上,渡鸭河,经鲁山、临汝至洛阳。”

两条路,三鸦路近,为宛洛间最近通道,但它穿山而行,越山而进,依自然坡度来回盘旋,最终登顶。记者前年在鲁山采访,和鲁山县文管所所长张怀发同行三鸦古道近40公里,所经处山高林深,人烟稀少。

这条路,一般客商不选。照常理分析,晋茶商也应如此。

其实不然,这条路上,曾有数个规模不小的山陕会馆,南召、鲁山分界处曾建过风楼(关楼),门匾书写“北通晋秦,南连楚蜀”对联。对联和会馆,都反映出三鸦路和方城道一样,是万里茶路上的又一重要通道。

晋商何以如此胆大?

“他们了解山间劫匪人数少,只会对单身或小股商旅下手。晋商大多联号行路,车成行,驮成队,马夫、骡夫、押运人几十甚至百十人,还有武师、镖师相随。山间劫匪不敢打他们主意。”《万里茶路话常家》中写道。
 

山西两商帮,各建各的“会所”

不论是从方城道上赶来的马车,还是由三鸦路从鲁山来的驮骡,汇入汝州,在此短暂调整。从汝州到洛阳地势平坦,可行载重750~1000公斤的马车,向北进入洛阳。

清初,洛阳古都的辉煌已成往事,但仍是一方名城。

洛阳临黄河,北距山西不足百公里,鸡犬之声相闻。明后很多晋人入洛,起初做生意做工,年初到洛,年末回乡。渐渐地有人在此安家落户,就此定居了。

洛阳地方史志记载,明朝晋商在洛阳已成规模,大多以潞安(长治)、泽州(晋城)一带人为主,这两地与河南相邻。他们带来潞绸、农具和党参、黄芪等,并把河南的土特产运回山西,人们称之为潞泽商帮。

清康熙后,山西晋中平原上祁县、平遥、太谷、榆次、汾阳、徐沟等地的商人,伴随着茶路贯通、巩固,来到了洛阳。和前者不同,他们携巨资,不喜小打小闹,一旦介入某行业,便迅速垄断。他们先从钱庄、典当等入手,后发展为票号,洛阳茶市也很快被晋商独占。他们被称为晋中商帮,一跃成为洛阳最大的商帮。

洛阳与别处不同,两个商帮在一条街上,相距不到一公里,建了俩会馆,即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显示出两商帮十分微妙的关系。

2011年5月14日,记者抵达洛阳,踏访这俩会馆。

记者先抵达洛阳老城区南关菜市东街的山陕会馆,据《洛阳市志·商业志》记载:“(该会馆)创自康熙雍正年间,风雨剥蚀,逐渐残毁。于道光十五年捐资修复。捐款商家952家,捐银25000多两。”

清代洛阳人口不过20余万,捐建山陕会馆的山陕商家近千家,也是大手笔了。但其中不包括潞泽商帮。

记者抵达山陕会馆时,它的大门紧锁,从门缝里看,院里悄无一人,堆着沙子灰土。敲了半天门,看门老人才放我进去。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会馆长期被洛阳七中占用,近年被文物部门收回修复,我抵达时修复工程竣工在即,“5月18号就要正式对公众开放了。”看门老人道。

会馆坐北朝南,布局前密后疏,有琉璃照壁、山门、正殿、拜殿等建筑,门前还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到这儿,老让我想起赊旗店山陕会馆。一样张扬奢华的琉璃照壁,一样勾连斗拱、色彩绚丽的正殿,处处透着“不差钱”的范儿。只是正殿、拜殿里都空空的,将来会布置成啥样儿不得而知。

建山陕会馆潞泽商帮不支持,反而自建了一个潞泽会馆。由潞泽商帮崔万珍等十三人挑头,捐了大半,另外联络绸布、杂货、广货、棉布、油坊、布商、铁货等七大商行100多家商铺,总共捐款35668万两。

潞泽会馆,是现在的洛阳民俗博物馆。我是第三次去,前两回都是做民俗题,去看剪纸、皮影、刺绣等老东西,没怎么留心建筑。这回细看,看到它占地15750平方米,古建筑群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有舞楼、钟鼓楼、穿房、廊房、正殿、后殿、配殿等,木雕和石雕精美。它像一篇规整考究、语言精到的文章,与赊旗店山陕会馆比,它没有神来之笔,更为平实。与唐河源潭会馆比,它没有“琉璃阁”那样的随意涂抹之笔,更有品质感。

最难得的是它的遭遇,新中国成立后,它完整保存,几乎未遭破坏,上世纪80年代成为洛阳民俗博物馆。

山陕与潞泽两会馆相比,山陕更“烧钱”、更张扬,潞泽更精细内敛。两个商帮不一样的行事作风,也渗透到各自的“会所”里了。

万里茶路上,常氏家族在洛阳也布了点,清咸丰年间修山陕会馆的发起商号中,就有常家“大德玉”的分店大聚隆。据《万里茶路话常家》所记,常家十一世常秉猷曾去过洛阳,他是来此踩线设点,具体部署洛阳“商事”。

晋中商帮和潞泽商帮,尽管各建各的地儿,但他们对洛阳关林,都是全情投入不吝捐款的。

关公是山西老乡,晋商们敬关公,不仅是敬老乡,更是对重义行为的商业化理解。

关林位于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处的关林镇,相传为埋葬关羽首级之地。沿中轴线前祠庙后坟冢,总面积约百亩,古柏苍郁,殿宇堂皇,隆冢巨碑,气象幽然。

据关林存留碑记看,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捐资者多为地方官吏和居民,钱少庙小。清朝之后,晋商入洛,成为扩建维修关林主要赞助者。

关林舞楼台基东侧《山陕商人为添建戏楼甬道等施银碑记》中,列名商号43家,捐款总额24060两白银,一家平均要捐600多两,这不是小数字。其中,晋中商帮和潞泽商帮都是全情参与的。

除了此次捐款,关林十多通清代碑记中,凡有捐资均为官员领头,但大头都是晋商拿的。如《重修关林司宇后记》记载,这次小修,花了360两银子,洛阳晋商票行捐了200两。这是晋中商帮干的事儿。

“大部队”北上,“小分队”西行

一批又一批的晋商茶队,来到洛阳,做短暂停留。茶客们在此将进行“自武夷山启程以来,最大的一次分流”,绝大部分茶客继续北上,目的地十分明确——库伦与恰克图。

有个“晋商小分队”,将折转向西而去。这个“小分队”,不从茶源地购货,只在洛阳从同行手中倒货,之后顺黄河南岸——豫西渑池——陕县——灵宝出豫,沿潼关到西安后休整,经宝鸡——天水——河西走廊到达兰州、凉州(武威),他们的总号,都设在兰州、凉州。

还有支庞大陕帮,在此要与晋帮分开了。

从湖北汉口起,山陕商帮常结伴而行,所经之地同建会馆,同心协力走过了1000多公里。陕帮经营纺织品、药材和日用杂货,两家业务不搭调,但它们早结成深厚乡谊。它们属对手兼朋友关系,是“中国商业史上最生动最有趣的经济现象之一”。

到了洛阳,山陕商帮终于要分手了,陕西客商所行路线和上述那支“晋商小分队”一致,只是过潼关后,陕商会向西安进发,以西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

山陕商帮在洛阳分手,导致之后茶路上,再没有山陕会馆,只剩了山西会馆。

话说大部分茶商还要继续北上,清代洛阳过载行有百家之多,从山西泽州府来的脚行有七八家,他们有车马大店,有运输力量,基于同乡关系,他们成为晋商首选。

依靠老乡过载行帮助,晋商茶队在清脆的马铃声中,走出洛阳,向黄河进发。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