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4-09-18 10:50:01 来源:江南时报 编辑:琥珀 
     福建茶叶网9月18日讯:安吉白茶是一种汉族名茶,产自浙江省安吉县,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卧虎藏龙》曾取景安吉

  看过电影《卧虎藏龙》的观众,无不为片中壮观的竹海风光惊叹不已,而片中的竹海外景即拍摄于安吉。举世无双的万顷竹海孕育出独特的竹文化、竹风情,赋予安吉旅游特殊的迷人魅力。这里有绵延数百里世界唯一的纯竹林带;有占地16600公顷、接近国际水平的竹乡国家森林公园;更有占地17公顷,收藏有237类竹种,被国外人士誉为“世界最大、品种最全”的竹子王国——安吉竹种园。此外,安吉还是一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故居。

  茶人来安吉不可不至的去处是九龙峡——白茶谷景区。九龙峡以出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茶而得名,距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之一的天荒坪电站2公里,距安吉县城27公里,杭州70公里。安吉最著名的“白茶王”就隐居在九龙峡的茫茫森林里。安吉白茶奇在叶子不是翠绿色,而是莹白到接近透明。这罕异常茶的白茶20多年前被安吉人发现,并精心培育,如今,安吉已有近万亩茶园,安吉白茶也成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极品名茶。

  安吉白茶填补历史空白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泡后叶底呈现玉白色

  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刘益民、程雅谷等在4月4日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为6.19%—6.92%,茶多酚10.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最高分,次年又获99.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1500-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

  安吉白茶外形挺直略扁,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十分可人。冲泡后,清香高扬且持久。滋味鲜爽,饮毕,唇齿留香,回味甘而生津。叶底嫩绿明亮,芽叶朵朵可辨。安吉白茶还有一种异于其他绿茶之独特韵味,即含有一丝清泠如“淡竹积雪”的奇逸之香。茶叶品级越高,此香越清纯,这或许是茶乡安吉的“风土韵”。根据品级不同,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不等,高品级者芽长于叶。此外,精品安吉白茶其干茶色泽金黄隐翠(尤其是明前茶,不少绿茶也有这个特点)。

  制作工艺分6个步骤

  采摘:安吉白茶应分批多次早采、嫩采、勤采、净采。明前茶要求一芽一叶。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摊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避免阳光。摊放目的,一是提高安吉白茶品质。二是便于炒制,摊放时间手抓柔软为宜。

  杀青: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通过高温250-300℃左右,破坏酶的活性。防止红梗、黑梗。茶叶下锅后听到炒芝麻似的爆声即为杀青适温。投叶量:七槽每锅1.6斤,时间2分钟。

  理条:杀青后,逐步提高转速,锅内温度降低,时间3分钟。

  烘干:初烘:烘干机温度100 ℃左右, 时间:10分钟。摊晾: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

  保存: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6%以内,放入冰库,温度0-5℃。冰库取出的茶叶3小时后打开,进行包装。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