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卫:钟情传统工艺的制茶师
耳濡目染爱上制茶
我生长在茶乡,从小耳濡目染,对茶叶非常熟悉,尤其是普洱。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我们去学校的茶园参加劳动,告诉大家采茶要采哪一部分。那时我就知道,茶叶芽越多品质越好,采茶最好采一芽一叶,这是茶中的上品。当时家里有十几亩茶园,采摘回来后,经过简单的粗加工,也就是杀青、揉捻、晒干后,就拿到集市上去卖。
家乡人都有喝茶的习惯,茶也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一些老人,一天不喝茶就像生病一样没精神。父亲也爱喝茶,每当家里来客人,都让我帮忙煮茶。那时,当地人喜欢用一种小泥炉煮茶,用那种泥炉煮出的茶别有风味,可惜现在大都改用不锈钢器皿,泥炉已经不多见了。
从家乡出来,我在普洱市、昆明市都呆过,感觉干什么都不顺。2000年,就到一家茶厂学茶叶加工,从此爱上了制茶,再没有离开过。普洱茶制作加工工艺好学,但学好不容易。制茶师的手艺与茶的口感关系很大,同样的原料,不同的制茶师制出的茶口味都不一样。普洱茶变化多,熟茶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特殊的工序叫渥堆,这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征最关键的一步。整个渥堆过程需要45天到55天,其间茶叶会发生生物转化反应和氧化反应,制茶师既要恰当地控制温度和水分,又要不时翻动茶堆,保持内外大体一致。生茶不需要渥堆发酵处理,所以普洱生茶、熟茶的口感、汤色截然不同。
传统工艺制作茶饼
去年6月,朋友邀请我来开封发展。我把一些简单的传统制茶工具带来了,每天下午都会纯手工制作一些茶饼。制作的原料是从云南购进的只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后的生茶。普洱茶以紧压茶居多,紧压的普洱茶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饼茶、沱茶、砖茶、柱茶等。近年来,制作成各种工艺品的普洱茶,形状更是五花八门,但其观赏价值已经远远大于品饮价值了。
茶饼的制作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其过程首先是称量,一枚357克的茶饼,误差要控制在5克以内。然后把茶叶蒸软,茶叶被重新软化后,自身散发出的果胶会使茶叶黏合在一起,再利用这种胶质在布袋中揉捻成型。初步揉捻成型的茶饼,要放在石模下压制定型。你看我这两个石模,一个就有75公斤。石模压制定型后的茶饼还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晾两三天,重新自然烘干后,包上棉纸就可以销售了。
制作工艺说起来简单,掌握得恰到好处可不容易。我们可能每天都会喝茶,但是很少有人想到制茶还有这么复杂的工序。制好的普洱茶茶饼可长期存放,而且愈陈愈香。在长时间的自然转化过程中,生茶的苦涩味会逐渐淡化,而醇香甘滑的口感则会越来越浓。普洱茶传统的工艺制作过程相对缓慢,各种香型都要靠陈放几年缓慢转化,这也是普洱茶的可贵之处。
品茶享受人生之乐
生普茶性苦寒,既可消暑解热,又能促进口内生津,有利消化,适宜夏季饮用;熟普味甘性温,有利蓄养人体阳气,适宜冬季饮用。我喜欢生普,喜欢那种苦涩的味道,茶汤入口虽略感苦涩,但于喉舌间略作停留,即有回韵的感觉,满口芳香,令人神清气爽。
普洱茶的神奇还在于,同一山头、同一品种的茶,在不同地段与不同植物相邻会产生不同的口味和品质。与樟脑树、枣树等混生的普洱,所产茶叶有独特的樟香和枣香,品质特优。一个人饮茶安静而惬意,这时候,我会浮想联翩,想口中的茶产自哪里,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的,茶园或茶树周围还有什么植物与茶相伴。邀几个友人一起饮茶,海阔天空地聊天,更是其乐无穷。
我对茶情有独钟,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我想我这一生是离不开茶了。茶成了我的心理调剂师,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压几饼茶,马上就忘掉了所有的不快。如今,传统的制茶工艺大都不用了,精美的普洱茶工艺品,都需要机器用超强压力压制成型。但是我依然舍不得丢弃老手艺,尽管手工揉捻的饼茶、沱茶不是太好看,但是简单朴实、养身养心,我会开开心心地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