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与武夷茶
伫立在厦门陈嘉庚纪念馆归来堂前的陈嘉庚全身铜像,铜像后的石屏上刻有“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资料图片)
陈嘉庚《南侨回忆录》
福建茶叶网5月3日讯:74年前,一位著名爱国侨领曾对武夷茶寄予这样的期望和预言:“以武夷茶质之佳,尚能以科学化培养,及新法制造,则此业之利未可限量。”如今,武夷茶名声越来越大,武夷茶越来越红火,武夷茶业蓬勃发展的现实,果真验证了他的预言。这位侨领是谁呢?他就是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陈嘉庚先生。
时光倒回到70多年前,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慰问抗日军民,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特别是陈嘉庚对延安的访问,让他看到“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在这次考察团结束之后,陈嘉庚在福建进行了几个月的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全省所有的县。这次考察详尽地写在《陈嘉庚回忆录》,其中也记录了他在闽北考察的所见所闻,文字史料颇为珍贵。据回忆录记述:1940年9月27日下午,陈嘉庚从建阳来到了崇安(现武夷山)。他先是远远见到武夷山诸峰,形如蛙蹲伏状;他行至江(溪)边,即九曲江(溪)之下游,见江(溪)阔百余尺,颇深。渡江(溪)后,他见平坡园地,种茶树不少,园边多立木牌,写“示范茶厂” 。
陈嘉庚先生这次来崇安并不是专程为武夷茶而来,但这一次与武夷茶偶遇,一下子便引起了他的兴致和情趣。在随后的游览途中,陈先生格外留意武夷茶。他沿途看到山坡之间,都是茶圃,可惜园中杂草丛生,杂草与茶树并茂。他由此想到,“缺乏耕耘原因,盖为茶价太贱”。 他还深入了解到:当地茶农因为茶贱而不得不别谋生计,浙江来的采茶女工,收入之低微,每日每人工资四角至六七角不等 。可见,陈先生体察民情之细微。
崇安之行,陈嘉庚游了九曲溪(他称为九曲江),看了生长于悬崖的大红袍茶树。他发觉上下山的“干路支路均劣” ,“春季采茶,工人众多,往返行程,当然不便”。 “至于游人士女,……更见阻不少也。”“迨最近到武夷山,见山景树木之秀美,虽与桂林孤峭石山形式不同,其雅妙可无逊色,及至下山坐船游九曲江,九曲之景,更为殊异,青山绿水,互相辉映,比较阳朔有过无不及。”“闽省有此特殊之天然美丽风景,不亚于所谓甲天下之桂林,不过乏人宣传,且非繁盛市镇,到者极寡,故致寂寂无闻。”“日后若建有别墅楼屋,住宅旅社,并加人力点缀,则武夷山之风景必名播中外” 。——陈嘉庚先生在70多年前已经为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武夷山风景旅游的蓝图。
经过实地考察,陈嘉庚认为,武夷山自出产名茶以来,已数百年以上,历代政府只知抽税权利,对研究培养与制造完全置之不闻不问。这是茶业不能进步的原因。尽管武夷茶面临如此困难境地,但他却不悲观,他登高看远,预见其未来必有美好之前景——这便是文头的那段话。此段文字见之于《陈嘉庚回忆录》(东方出版社)的第212页。
如今,当我们重温这段话时,会对陈嘉庚先生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为他的远见卓识,为他的赤诚慈善,更为他的博大情怀。
延伸阅读:
1940年,张天福在武夷山创办福建示范茶厂,当时岩茶多为僧道焙制,茶树名丛多为庙产,茶市上并无大红袍出售,茶商欲得名茶都得向寺庙觅购,而且得不到真品大红袍,看不到大红袍茶树。
张天福办厂开始,亲率专家廖存仁、吴心友和林馥泉等人深入山中岩峰,逐峰逐岩逐厂,一一进行调查,澄清岩厂、岩主、包头、茶丛、产量、品种、名丛等一一做了登记,澄清生产大红袍有天心岩、宝国岩、宝石岩、碧石岩四家岩厂制作,张天福在碧石岩厂试制成功。 ——《武夷山志》
南侨领袖陈嘉庚品尝之后说“贵厂以武夷茶质之佳(大红袍) ,以科学方法培养,新法制造,弘扬了武夷岩茶,则民事之利,未可限量”。 ——《南侨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