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一老茶师无偿冲泡“大红袍”传播茶文化
无偿为村民泡“茶中之王”
近日,记者来到下徐店村拜访徐金水。跨进他家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只见房内虽然简陋,却一尘不染。一张小茶几上放着一套玲珑精致的茶具,几条小木凳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靠墙的一个木柜上,最值钱的家具大概就是那台冰箱了吧。
徐金水中等身材,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他文质彬彬,谈吐不凡。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张口就引经据典,骨子里透出一股书卷气。
徐金水说,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来到福建武夷山。刚开始,他在武夷山学打铁、学机修,在谋生的道路上兜兜转转。后来,喜欢读书的他在一本书中初次了解到 “大红袍”,被它神奇的传说所吸引,于是就在武夷山茶厂留了下来。没想到,这一留就是40多年。
七年前,徐金水从武夷山茶厂退休回家, 在与村民交谈中,发现很多人对大红袍都只是耳闻,未曾一品。于是,为了宣传茶文化,为了让村民们品茗,徐金水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 “大红袍”,一天到晚给街坊邻居和路人泡茶喝。
徐金水的退休工资每月只有800元,但他每年都要为村民泡茶10多斤,价值2万多元。“我只是为了给村民们提供一点服务而已,只要能提高村民对茶文化的认识,这点钱花得值。” 老徐谦虚地说。茶叶由在外地茶厂工作的儿子提供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徐的经济负担。
说起功夫茶头头是道
徐金水说,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佼佼者。相传在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治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状元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银环。” 徐金水一边展示泡功夫茶的手艺,一边告诉记者。功夫茶讲究“高冲低斟”,高冲可翻动茶叶并把杂质冲到上面,用盖子刮掉;低斟可以保证茶叶不会走香。整个程序是先将煮沸的水冲入装了七八成茶叶的茶壶里,第一泡的水专门用来洗茶叶;第二泡沸水冲进壶后,将杯盖紧,再用沸水浇淋一遍茶壶,以增加热量,使茶味迅速出来。“当然,三泡、四泡茶味更浓,一直泡到七泡还有余香,八九泡茶水变淡就要换茶叶了。”他说。
以传播茶文化为己任
村民徐福帮是“茶室”的常客。他说,自从老徐退休在家,他就天天光顾他家。在茶室里,对坐倾谈,以茶会友。国际形势、国家大事、“五水共治”、群众路线、村庄建设,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
此外,老徐还教村民怎样品茶。老徐认为,品茶是精神感应、高层次文化享受,因而要慢酌细啜,徐徐入口。
“古人云:小杯曰品,大杯牛饮。牛饮只可解渴,小杯方能品出真味、领略情趣。” 老徐说,品茶时,应先嗅其香,再看其色,三品其味,后观叶色。
“老徐为人热心,无论谁去他家,他都动手泡功夫茶。喝茶的同时,还向大家灌输茶文化。比如,喝茶时,要用哪几个指头握茶杯,他都会耐心地教大家。” 徐福帮对老徐的为人交口称赞。
“下徐店村要是多几个像老徐这样讲正气的人就好了。”村老人协会会长徐银高说,老徐为人耿直,看不惯歪风邪气。去他家喝茶,他不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他向大家传递的都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