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学者王旭烽:工作者是美丽的
福建茶叶网11月26日讯:描摹王旭烽老师,对我始终是一件最艰难的事。在精神层面上你会觉得她丰富到华丽,在生活上她简直希望俭朴为零,她就像茶,俭朴而高贵;有时你的人生根本上困惑了,她会用超越带你解决问题,就像她谈过的白素贞——这个女性有飞翔的气质;有时你云里雾里,耽于浪漫,她也没空说你,她会用自己像花岗岩一样缜密的忙碌工作、匍匐前行,像一座现实主义的五指山把你心里的孙大圣压的服服帖帖;有时你觉得压力太大,人生好疲惫,你看看她,比一比年纪与体力,不好意思不勤奋;有时你有杂念,内心深处滋长了恶,皮袍底下露出了鲁迅先生说的那个“小”,你看看她,不好意思不善良。很多人说:王老师是工作狂。
或者说:王老师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还说:王老师有焦虑症。他们也说:王老师像个母亲,要把谁都护住。这都是比较了解王老师的,不了解的或者还觉得名作家大约都活的风花雪月呢!但我始终觉得这些都是表象,我记得王老师曾对我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边劳作,一边感受;生命之上,犹有天命。她曾经鼓励大家,工作着是美丽的。其实她就是这样,生命是在艰苦卓绝的劳作与保持感知整个世界的无限自由、高度灵敏、卓越美感之间的巨大张力中进行的。这个后面是真切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是大家讲的那个梦。
王老师在许多领域耕耘,成就卓著,她有师者的广度,学者的深度,作家心灵的维度,茶人的亲和度。2013年王老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浙江省劳动模范的称号。作为“获奖专业户”的她,当大家发去贺信,她的回复是:我最在乎这个奖,因为它不是证明一个人的才华,而是证明付出的劳动,我觉得我确实是在劳动。
谈王旭烽是不能不谈到文学的。她说过文学就像空气和水,是维系生命的方式。她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茶人三部曲》无论在文学界还是茶界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是迄今为止惟一全面深入反映茶业世家兴衰历史的鸿篇巨制,可以当之无愧地代表当代茶事小说的最高成就”(《中国茶文化学》陈文华)。
此外她在小说《斜阳温柔》中铺陈历史的厚重;在小说《绿衣人》中实验先锋的结构;在小说《飘羽之重》中侦探悬疑却直逼灵魂;在以西湖十景命名的中篇小说集《爱情西湖》中酣畅淋漓的体验文本、故乡与生命。
近十年来,历史学出生的王老师更在报告文学的领域硕果累累,从反应残疾人工作的《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到书写鄞州近代史四大家族的《家国书》,再到表现浙江女性共产主义者群像的《主义之花》,每一部作品都厚重严谨、呕心沥血,并且每一部都在结构和语言上不断创新。加上早在九十年代就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南方有嘉木》,王老师已经是四次荣获这一殊荣了。这是主流给予的极高赞赏。
王老师的处女座《承认不承认》是一部独幕话剧,这似乎奠定了一种格局。她为小百花越剧团创作的越剧《藏书之家》,为北方昆剧院撰写昆剧《红楼梦》上下本,同一个月里两次在国家大剧院公演,获遍了大奖。她从越剧到昆剧,从天一阁到红楼梦,在戏剧上始终还不够过瘾,2012年王老师创作了表现茶圣陆羽一生的话剧《六羡歌》,自编自导,全校师生原创,先后在杭州、北京公演,今年在杭州国际戏剧节上惊艳亮相了。
作为茶文化的资深学者,在这一学术领域更是建树颇丰。早在九十年代她就为中央电视台总撰稿了17集电视专题片《话说茶文化》,这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主题的纪录片。如今她用几十年的学术积淀为央视纪录片频道总撰稿了六集人文记录片《茶》,这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大型纪录片。以全球化的视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历史、文化、经济和国际政治角度,讲述关于茶的波澜壮阔的故事,探寻中国茶叶的世界传播之路,揭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以期茶的馨香充满世界。王老师将茶人们的汗水、旅程、喜悦、哀愁、爱情、死亡、蜕变在这场漫长茶叶之旅的终点,告诉我们,所谓茶道,就是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王老师通过《饮茶说茶》、《爱茶者说》、《旭烽茶话》等文化随笔寄托她对茶的痴迷;通过《走读西湖》、《走读浙江》、《瑞草之国》、《品饮中国》编织中国的文化版图与饮茶历史;通过《玉山古茶场》破悉宋代遗留下来的茶与宗教的密码;通过话剧《六羡歌》追寻古代茶圣陆羽;通过《茶者圣》解读当代茶圣吴觉农。
除了著书立说,“即知即行”一直是王老师的座右铭。她当之无愧的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茶公益活动“全民饮茶日”最直接的推动人。每年谷雨4月20日已成为新的节日,通过五年的努力,杭州市人大已经正式立为法定节日。作为浙江省政协委员,王老师积极提案,倡导“茶为国饮、茶入校园”,推动“青春版茶文化”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成效显著。
这样的一位大学者,曾在各种场合给各种身份的人物讲过课,可她给学生上课,每一节都细细琢磨。在教育这个领域她把自己看成一个最平凡的教师。我曾在王老师第一节课厚厚的备课笔记上看到第一行写着:“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王老师曾经当过工人、记者、公务员、博物馆员、作家。很多年,她一直以为当一个作家才是她唯一的选择,直到她成为大学教师之后,才知道,原来当一个大学教师才是她最终的选择。2006年王老师来到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学院),开始筹建国内第一所也是唯一的本科茶文化学院,担任茶文化学科带头人。2008年王老师撰写剧本、并总导演了大型舞台艺术呈现《中国茶谣》,上了联合国层面的舞台,从此提出了“呈现式教育”的大理念。将舞台、教材、课堂、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多位一体,兼容并蓄,相辅相成。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重大而深刻的教学改革,锻炼出了一个多学科的庞大的教学科研团队,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特别是我们的学生。
子曰:“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功告成。这和培养本科大学生挺像的,第一年立规矩、养习惯,再培养三年,出去才像个样子。王老师始终坚持着她的教育理念,她从不讳言她就是要培养精英,她对学生的定位是“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奇葩;茶人,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她制定院训 “即知即行,边学边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精行俭德,是为高贵。”
作为最年轻的茶文化专业,筚路蓝缕,也已经培养出四届学子。他们从各地的茶企业、茶教育、茶文化研究会到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或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或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文化的志愿者。王老师玉汝于成的丑小鸭们都长成了白天鹅,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她所希望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了。
因此,王老师被评为浙江省师德标兵。她谈到教师这个职业,恰恰就是那种让你在祝福的平台上直接传递爱的职业,心灵充满爱的人世上有许多,但能够有一个直接的祝福平台、从而检验身上有否爱的本领的职业,恐怕算不上很多。而本质上,她正是因为需要检验这样的祝福才来到浙江农林大学的。在我们看来如此操劳的这些年,她却坦言是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劳动和兴趣,理想和实践,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这里得以实现。
2011年王老师又成为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的院长。她无条件的支持大学生创业,身体力行从2009年开始扶持、培育茶文化创意产业实体“茶谣馆”。今天,“茶谣”已经成长为一个带有茶文化学院师生共同基因的茶文化品牌了。结合艺术与人文的力量,王老师更加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以她为首的团队努力下,探索、磨合、筹备了近七年,就在上个月终于与欧洲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共同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以茶文化为背景的孔子学院。
其实,一个像王旭烽这样的人物,在教育这个领域只讲她的认真、她的贡献是不够的。那么还能讲点什么呢?有一次我陪王老师参观平湖的李叔同纪念馆,她早已不是第一次去了,却久久的看着李叔同的一帧黑白旧照,驻足不前。那是弘一大师的一个背影,破衣芒鞋,举着一把雨伞。王老师致力于教育,清晰的反思过自己脚下的路是延续着哪一脉人文的承传。她提出,是要更多的解读蔡元培呢?还是更多的解读黄炎培?我知道,她是李叔同、蔡元培美育理想的继承人。因此她在教育上的劳动是理想主义的坚持与文化的守护。我总觉得这样的背影很寂寞,但王老师不觉得,她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足够强大。
究竟怎么概括王老师呢?好在她是文学家、教育者,文学和教育的任务不是概括,而是不停的描写与塑造。此时想到两句老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又即:写此文的时候,王老师正在为学院申报虚拟仿真教学方面的工作赶写材料,现在是晚上八点二十分,正好收到王老师发来的信息,我一字不改的记录下,作为结尾吧——潘城,我刚才也没有吃饭,一直写到现在,你看看你这里有什么资料可以满足他们剪片的人,这两天还是辛苦一些,把事情做做到位,我正饿的象只蜗牛在路上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