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茶仙”,故里受冷落东瀛被尊崇
2010年12月17日,我和济源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立政先生走在赶往思礼村的路上。公元795年,卢仝就出生于济源西面的思礼村。
在思礼村村头一块空地上,李立政先生告诉我,这就是当年卢仝墓的大致位置。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这里曾有一块卢仝墓碑,估计为清代所立,后遭到破坏,墓碑不知所踪,墓冢也被推平。现如今,只剩下一片荒芜。
卢仝生于济源,葬于济源,但“卢仝故里”之名鲜为人知。这大概与卢仝惨死不无关系。
公元835年,长安发生“甘露之变”,卢仝受到连累。他的好友贾岛曾在《哭卢仝》一诗里写道:“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也就是说,卢仝临刑前,长安的好友去送别,卢仝委托友人照顾自己的孩子。
在思礼村居住的卢和平老人今年57岁,为卢仝的第四十七代嫡系子孙。据卢和平讲,卢氏后人将卢仝的尸骨偷运回济源安葬,后担心受到牵连,在安葬卢仝之后,就举家南迁。此后几百年间,卢仝就在故乡销声匿迹了。
卢和平老人拿出祖传的《卢氏族谱》告诉我,南迁之后,卢姓一族分为两支,一支定居于江南,另一支则在明代辗转返回济源定居。
据《卢氏族谱》记载:“先祖卢公讳伯通,山西洪洞城十里铺人。明洪武初年,怀府洗县,田园荒芜,人烟绝迹三十二年流离者悉归故土,我先祖伯通思祖宗,怀望故乡。遂携四子:大公、二公、三公、四公和弟伯元,回归故里济邑玉川乡武山头村。初迁时,二代祖有难色,先祖告之曰:吾本济人唐贤全号玉川裔也。子侄欣然从来,立整建庙。”
由唐至明,几经变迁,济源人也渐渐忘记了这位“茶仙”,卢仝墓也淹没在许许多多平民墓冢之间,乡村百姓,除了卢氏后人,谁也不曾想到这里曾是一代茶道大师的出生和葬身之地。
卢仝碑吓退日本鬼子
直到清代,卢仝故里的名声才再次被人们记起。
在思礼村村头,有一块石碑,上书“卢仝故里”四个大字,石碑两侧有两行小字——“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这块石碑立于清代末期,为当时的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题。
据《济源县志》记载,刘迈园毕生以品茗为乐,有一年回故乡济源探亲,想拜谒卢仝。当他问当地士绅和卢氏后人卢仝墓冢在何处时,回答说墓冢已经被平了,碑文等也找不到踪影。刘迈园大怒:“世人尚还尊敬先贤卢仝,你们是后裔,竟不尊敬先祖,真乃大不敬也,不懂事理。”
于是,刘迈园挥笔写下“卢仝故里”四个字,便离开了。当地士绅将刘迈园的墨宝刻成石碑,立于村头,并重新为卢仝修墓刻碑。此后,“卢仝故里”之名始从历史烟云中走了出来。
据卢和平老人讲,这块“卢仝故里”碑在抗战时期还发生过一件事儿。1941年,日军占领济源县城,开始对周围乡村进行扫荡。一天,当一队日军进入思礼村时,带队的日本军官看到村头的石碑,大感兴趣,忙叫过翻译询问。当得知这块碑上书写的是“卢仝故里”后,立刻整理军帽,恭恭敬敬地对着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着鬼子兵匆匆离去,思礼村因此避免了一场灾祸。
“日本茶道盛行,日本人把卢仝视为煎茶道的宗师,对他极其崇敬。”李立政先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编纂《济源文史资料》时,曾对这个故事有点怀疑,因为类似故事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如孙中山故里碑吓退日本兵等。后来他们实地走访了思礼村一些老人,得到第一手的资料,认为这个故事还是可信的。
日本僧人传承卢仝“清风茶”
李立政先生的可信,除了村里老人的口述外,还有一个缘由,茶道在日本诸多文化中居首位,而卢仝在日本茶道,已经被推到了“祖”的地位。
一代“茶仙”卢仝在日本受到什么样的尊崇呢?
日本僧人高游外(1675年~1763年),在《梅山种茶谱略》一书中写道:“茶种于神农,至唐陆羽著经,卢仝作歌,遍布海内外,而后风骚之士吟诗作赋之时无不品茶。”
高游外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得道高僧,也是日本煎茶道的创始人,但高游外对茶更感兴趣,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卖茶翁”。
卢仝的《七碗茶歌》传到日本后,高游外甚至把一个寺院住持的位置让出,自己到大街卖卢仝的“清风茶”。高游外在卖茶时挂了一个大招牌,上面写着:“若要知道卢仝茶的真正境界,请你把钱袋里的钱仝放到这个钱筒里。”在钱筒上,高游外还刻了一句诗文:“煎茶日日松风起,醒觉人间仙路通。”
到了晚年,高游外唯恐对卢仝的崇拜之情不够深刻,干脆不再提及陆羽,每言必提卢仝,并且自封为“卢仝正流兼达摩宗第四十五代传人”。
高游外不仅挂着“清风旗”,还建了“通仙亭”,从他引用“通仙”、“清风”二词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卢仝的生活方式有强烈的认同感。
日本茶道界在对高游外的评述中说:“我们不用听‘卖茶翁’自己的‘卢仝正流’的吐露,只要回顾他的清风茶的发展历史,就可能很清楚地了解玉川子卢仝对卖茶翁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存在。通过卢仝,或者说这种能够理解卢仝的精神,产生出与文人的结合点,使得卖茶翁的煎茶为文人社会广泛接受。”
日本茶道传承千年,一代又一代日本茶人对卢仝的崇敬有增无减。和中国唐代茶文化由基层传向宫廷不同,在日本最早接触到茶的是来华的僧侣、皇室成员、幕府将军等贵族,后向普通民众普及,因此整个茶道界更认同卢仝《七碗茶歌》所描述的意境。
日本茶道协会会长仓泽行洋先生在《卢仝茶歌与日本茶道》一文中也深情地说:“日本茶人对茶室气氛的如此营造是受到卢仝饮茶的影响。我和很多日本人一样,十分尊崇卢仝,喜爱他的茶诗。我的茶室挂着一幅我姑父抄写的《七碗茶歌》。姑父是一位书法家,20多年前,我请他写了这首诗,经常把它挂在我简素的茶室里。我乐于向朋友解说这首诗,此时,我总感到无上的快乐。可以说,日本茶道观,与卢仝《七碗茶歌》的内在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2007年4月,70多岁的仓泽行洋先生来华参加茶文化会议,在演讲时特意取出这幅《七碗茶歌》书法作品,和与会人员分享。演讲过程中,仓泽行洋提及卢仝时充满深情,说到动情之处,竟对着《七碗茶歌》的卷轴深鞠三躬。
卢仝被尊为日本煎茶道始祖
日本煎茶道各种流派中,受卢仝影响最大的当数小川流。小川流的传人小川后乐先生对卢仝也极为崇拜。
小川后乐先生曾经六次到中国寻访卢仝故里,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找到。1993年,小川后乐先生第七次来到中国,终于寻访到了卢仝故里。“在‘卢仝故里’碑前,小川后乐先生非常恭敬地鞠了三个躬,以示对这位茶道大师的敬仰。”李立政先生回忆说。
小川后乐回到日本后,写下了《济源寻访卢仝故里》一文,认为这次济源之行“实现了几代茶人的愿望”。
日本的茶道,分为两大类,即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学习中国宋代的吃茶法,于十六世纪末初具规模;煎茶道则是模仿明清两代在中国盛行的煮茶方法,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在日本兴起。抹茶道追求茶禅一味,与佛教有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煎茶道受儒家、道教,特别是老庄思想的影响较大,因此日本煎茶道将卢仝视为理想人物,不仅为他的《七碗茶歌》所折服,更为卢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倾倒。
小川后乐回忆自己年轻时学习茶道的经历时说:“我学习煎茶道大概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最初的学习内容是七句茶歌,把七只茶碗按顺序放好,每只茶碗上分别写着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并将它的顺序背下来。也就在这时,我知道了卢仝的名字,因为这些字句就出自卢仝的《七碗茶歌》,以后在学习日本吃茶史、文化史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始对卢仝产生了兴趣,以致为其倾倒。”
在其著作《玉川子其人》一文中,小川后乐概括了两句话:“在日本,人们把卢仝看做是煎茶的始祖”,“煎茶精神的主干是唐代玉川子卢仝的清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