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者”活动之讲茶会05--岩茶非遗传人黄圣亮、吴宗燕:制茶和传承当前,惟静气方不辜负

发布时间:2018-08-16 21:20:04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编辑:福建茶叶网 

2018年,中国,福建,武夷山。


一场名为“传承者”的活动正在朝前推进着,这也许是迄今为止,武夷岩茶技艺传承史中最为考究的活动。

1e240e2c55c8b8c2530d04e9e88cfa23.jpg


师父,弟子,技艺,传承,这是这个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四个关键词。


本期的黄圣亮、鲍忠飞和吴宗燕、陈德平师徒,两对师徒、四位正当年的汉子,他们尊重传统技艺,兢兢业业做茶,待人做事耿直爽朗,尤其是他们身上的那种“大事临前有静气”的特质,很圈粉。和他们聊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和传承,有一种双脚踏在土地上的安定和稳妥感。


1黄圣亮+鲍忠飞:用恭敬心对待传统技艺,把尊重落在实处


黄圣亮:41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24年,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鲍忠飞:37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16年。

fdd2bbf0e3b85d74e44132c5439c412a.jpg


我们是在瑞泉号博物馆里探访了黄圣亮和鲍忠飞师徒。“瑞泉”是黄圣亮的家族企业品牌,“瑞泉号博物馆”是一处将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及制作器具真实呈现的地方。 

这里的岩茶制作展示间,从做青间、杀青揉捻和烘焙间,具象地呈现了武夷岩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及制作器具,让你对岩茶复杂的制作过程在短短几分钟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直到衣袖浸透茶香。

还有收集来的以宋代武夷岩茶兴盛时期的器皿为主的老茶器,存放了上万罐各种年份的茶窖,所有这些一起,述说一个家族对“传承”的理解和践行。

91e789b85b16a7d1e904d59e063e6a1d.jpg


▲ 黄圣亮与父亲黄贤义、哥哥黄圣辉手工做茶 


“传是建立在承的基础上,具体到我们家族,这就是一个精神的支撑。无论何时,对传统手艺都要有恭敬心、要尊重。读古通今,对传统手工制茶工艺的透彻理解更容易进入到一种良好的做茶,甚至是喝茶的状态里。”带我们参观完博物馆时,黄圣亮说着自己对传承的理解。

当具体谈到对传统制茶工艺的理解时,黄圣亮的看法更具体和细致。

“从某种方面说,一种好的制茶状态的寻找其实是度的把握。比如采摘的成熟度、摇青时的轻重度、炒茶时的温度、揉捻时的力度等等,能把‘度’缩在更小的范围里,做出好茶的几率就更大。俗话说,胆大心细。做茶这一行的男人们,不缺胆大,缺的是心细。” 

0ab9827106b80715578c286b5b930b63.jpg


鲍忠飞是黄圣亮这次制茶大会推荐的徒弟,同时也是黄圣亮弟弟的同学。虽然只相差四岁,但是鲍忠飞对师父的态度恭恭敬敬。在师父黄圣亮看来,徒弟鲍忠飞身上具备了一名优秀武夷制茶人应有的特质,勤劳、踏实、心思细且善于总结。

“刚开始和我学做茶那会儿,最长的一次他5天6夜没上床睡过觉。我知道做茶熬夜没觉睡那个味儿,能这么久不上床睡觉,得有非常强的干劲儿和精神撑着,很不容易。”黄圣亮说。

2002年到2009年,鲍忠飞跟着黄圣亮学了7年,后自己独立,独立后的鲍忠飞在各个茶赛中也屡次获奖。即便如此,每年他还都跟师父一起做手工。

b834d0dff81f0e014f8cf19794e1ef02.jpg


单从形象来看,鲍忠飞就属于那种踏实肯干但不善言辞的硬汉角色。整个探访过程中,鲍忠飞的话都不多,但是师父黄圣亮的话他都记得,会把师父曾经和他讲过的许多话拿出来和我们分享。

“师父一直和我说,不要把比赛看得太重,每次比赛更多的都是当作交流,得奖也只是多了一个更好的展示机会。”鲍忠飞说师父的教导他一直记得。

当询问鲍忠飞平时的爱好时,得到的答案出人意料。“我平时爱钓鱼,觉得特别安静,人舒服。师父说,做茶人能找到一种静的状态很重要。”真的很难把钓鱼和眼前这位挺拔健硕的汉子联系到一起,在鲍忠飞身上的这种反差,让人印象很深。

a45d3e93e3daef941fbf1f1420a4c644.jpg


对于这次活动,师徒两位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看法。

师父黄圣亮说:“这次制茶大会不但是武夷岩茶的传播,是人、事、物的整体宣传。我们透过媒体应该表达和传递的是,关于武夷岩茶的真实的、有美感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徒弟鲍忠飞说:“对传统手艺要有恭敬心,要尊重。在这次制茶大会里,要把尊重落实到行动上,尊重茶,尊重技艺、尊重前辈。


2吴宗燕+陈德平:认真学技艺,平常心对待传承



吴宗燕:52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32年,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陈德平:43岁,从事武夷岩茶制作14年,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毕业。

fece0f58a9759ea850a75ef2e2cf2dee.jpg


第一次探访吴宗燕,他的每一句话都是耿直。

“所有手艺传承下来都是有根据的,对待传统手艺我们得有自己的坚持。市场变化那么快,我们这农民怎么应付得来。”

“一个行业做好能养活很多人,但是做好不是‘用力过猛’。太花力气的事情都不长久,几代人、一两百年的摸索才有今天,见得多了,也看得淡了。”

“茶叶专家陈宗懋都说,‘我们要向农民学习’。所以,我们不能读了书就看不起农民。”

和吴宗燕聊到这次制茶大会他推荐的徒弟陈德平时,他的第一句话是:“你和德平具体联系,他是大学生,能讲得多。”面对面谈话的时候,他对大学生徒弟陈德平的看重表现在细枝末节的交谈里。“德平是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当时马头组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时候的大学生含金量很高。学做茶也快,认真,好学。”

ff64bcfbcab7c9dcfc20780f959f2fee.jpg


此时的陈德平,正在福建省农林大学接受国家一级评茶师为期一周的培训和考试。


“在茶叶方面继续深造,是为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传承的必备条件。每一代的传承都受知识结构的局限,‘名师出高徒’的老话是很对的。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是因为他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且能把知识分解得更好,以更有效的方式教授徒弟。这种能力需要强大的知识结构支撑。我师父的审评和看茶样的独到见解,对我有很大启发。”

福建师范大学艺术专业毕业的陈德平应该是武夷山极少的一位艺术科班出身做茶人。起初回到武夷山,陈德平在中学做了近10年的美术老师,2003年的“非典”之后茶叶市场跌到谷底,陈德平接过家里做茶的重任,全职做茶。

fefa04963c7dca0cc6fa316a439819ef.jpg


“学美术的人,最开始的梦想一定是艺术家,但又必须面对现实。九十年代初的武夷山,一切都还闭塞,和外界几乎没有艺术文化的交流。‘非典’之后,家里的茶不好做,但也必须有人做,所以我就回来了。”在陈德平看来,做茶和画画某种意味上是相通的,特别是国画。“比如它们的创造性、不可逆性。”

在陈德平的记忆里,在以前,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就是个吃饭的手艺,和高大上没关系。

“每年做茶师父都是白白胖胖地来,面黄肌瘦地走。我考大学去外面读书,也是父母觉得做茶这个事太辛苦,不愿意我再去做。”陈德平说。

11055c5e7ca95d4e7dde115ec4a22586.jpg


讲到传统制茶手艺的传承,陈德平认为,要平常心去学去做。

“一项手艺如果觉得它神秘,那就很难学会,更难学精。”具体到他个人,陈德平说:“全家族人都在做茶,从小到大没脱离过做茶的这个环境。用特别文艺的话说,就是做茶似乎成了本能,和生活无缝对接,潜意识的存在,精神上的寄托。大俗话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传,是经验上的延续;承,是承载,归纳总结,发扬光大。关于做茶,市场好我们好好做,市场不好我们认真做。从太外公辈就吃这碗饭的人,不敢忘的是精神,丢不掉的是手艺。”陈德平说。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